葡萄美酒夜光杯,看過長白山酒業集團《酒道》一書的人應該對中國葡萄酒的淵源研究都有所了解,從神秘的不咸山,到遙望的阿木魯,從御貢酒道,到龍興之地,葡萄酒在中國自古就充滿了傳奇和神秘。
多樣釀法,古人智慧
在中國河南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賈湖出土的9,000年前(公元前7,000年)的陶罐中所保留和吸收的有機物進行化學分析,發現中國早在9,000年前就開始釀制一種由大米、蜂蜜和水果混合發酵而成的飲品。
化學分析中發現的酒石酸暗示了這種混合發酵物中加入的水果可能是葡萄,不過,由于葡萄直到公元前7,000年后才從中亞傳入中國,因此有人推斷酒石酸也有可能來自山楂果。
但不管怎樣,這一發現都證明了中國釀制發酵飲品的悠久歷史。
中國古代使用陶制作的酒器
在中國古代,除了讓葡萄或葡萄汁久藏自然發酵成葡萄酒這種釀造方法,古書中還記載著好幾種其他釀造葡萄酒的方式。
北宋的《北山酒經》一書中就詳細記載了與遠古時期類似的使用谷物與葡萄混合發酵的“葡萄酒法”。
一斛葡萄酒,換涼州刺史
盡管《史記》和《漢書》里都有關于大宛國(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出產葡萄酒,以及漢使從大宛帶回葡萄的記載,但對于釀酒技術的傳入時間,史書上的說法不一。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在葡萄傳入中原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葡萄酒都相當昂貴。
對此,還有一個小故事:孟佗用一斛葡萄酒行賄獲得官職的故事。
孟佗是三國時期新城太守孟達的父親,而張讓是漢靈帝時權重一時、善刮民財的大宦官。孟佗仕途不通,就傾其家財結交張讓的家奴和身邊的人,并送給張讓一斛葡萄酒,以酒賄官,得涼州刺史之職。漢朝的一斛為十斗,一斗為十升,一升約合現在的200毫升,所以,一斛葡萄酒就相當于現在的20升。以一瓶為750毫升來計算,一斛約等于現在的27瓶。
孟佗拿27瓶葡萄酒換得了涼州刺史之職,足以見得當時葡萄酒身價之高。
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據《唐書》的記載,攻破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后,唐太宗從高昌國獲得馬乳葡萄的種子和釀酒方法,不僅在皇宮御苑里種植葡萄,還親自參與葡萄酒的釀制。
唐朝的文物中也有不少以葡萄為裝飾紋樣的飾品、日用品,可見當時葡萄的受喜愛程度。
盛唐詩與歌,葡萄酒的贊歌
不少唐代的文人名士也留下了與葡萄酒相關的膾炙人口的詩句,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王翰《涼州詞》中的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劉禹錫在《蒲桃歌》中,寫了從種植葡萄到收獲葡萄的全過程,可見盛唐時期葡萄種植業以及釀造業的發達。
作為唐朝有名的愛酒之人,李白的詩自然也少不了葡萄酒的出現,“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述說著葡萄酒的金貴。
在穿越千年的歲月長河中,一代又一代的將軍帝王、文人騷客書寫著我國的葡萄酒的浪漫,留下了歷久彌新的酒文化和眾多葡萄酒趣聞,影響并豐富著今天人們的生活。
參考《紅酒世界》部分資料